生物有机肥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:
1、原料选择与预处理
原料选择:选择合适的有机废弃物作为原料,如畜禽粪便、农作物秸秆、城市垃圾、污泥等。这些原料应富含养分且无明显的污染和有害物质,例如鸡粪含有较高的氮、磷、钾等养分,是常用的原料之一,但需注意其可能携带的病原菌和寄生虫卵等.
预处理:对原料进行分选、破碎、调整含水率和碳氮比等处理。分选是去除原料中的杂质,如石头、塑料等;破碎则是将较大的物料颗粒变小,以增大物料的表面积,便于微生物的分解和发酵,适宜的粒度范围一般是 12-60mm。同时,要调整原料的含水率至 55%-65%,碳氮比至 20-30,可通过加水或添加其他含碳或含氮物质来实现,如添加锯末、尿素等.
2、发酵
接种发酵菌剂:向预处理后的原料中加入有机生物发酵复合菌剂,如光合菌、乳酸菌、酵母菌、放线菌等复合菌系,这些菌剂能加速有机物料的分解和腐熟,同时兼具除臭等功能.
堆肥发酵:将接种菌剂后的原料堆成发酵堆,进行好氧发酵。发酵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、湿度和通风等条件,温度一般控制在 50℃-65℃,通过定期翻堆来调节堆温、提供氧气和促进物料的均匀发酵。发酵周期通常为 8-15 天左右,具体时间取决于原料的种类、菌剂的活性以及发酵条件等,例如以猪粪为主要原料的发酵,一般在 10 天左右即可完成初步发酵.
3、后处理
筛分:发酵完成后的物料需进行筛分,筛下物可根据水分含量的高低进行进一步处理,筛上物则返回粉碎工序进行回用,以保证产品的粒度均匀.
造粒:将筛分后的物料进行造粒,常用的造粒方法有圆盘造粒、滚筒造粒、挤压造粒等,可根据生产需求和物料特性选择合适的造粒方式,造出的颗粒大小应符合相关标准和使用要求.
烘干与冷却:造粒后的颗粒通常含有一定的水分,需要送入烘干机进行烘干,使水分含量降低至规定标准以下,一般要求水分含量在 10%-20% 左右。烘干后的颗粒再经过冷却机冷却至室温,以防止颗粒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因温度过高而变质.
4、添加功能菌与混合
添加功能菌:在烘干冷却后的颗粒中加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菌剂,如溶氮细菌、溶磷细菌、硅酸盐细菌等,这些功能菌能够在土壤中发挥固氮、解磷、解钾等作用,进一步提高生物有机肥的肥效.
混合搅拌:将添加功能菌后的颗粒与其他添加物,如微量元素肥料、保水剂等,一起放入卧式混合机中进行充分搅拌混合,使各种成分均匀分布,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.
5、包装与储存
包装:将混合好的生物有机肥成品按照规定的重量或体积进行分装,常用的包装形式有袋装、桶装等,包装材料应具有防潮、防虫、防泄漏等性能,以保证产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质量不受影响.
储存:包装后的生物有机肥应储存在干燥、通风、阴凉的仓库内,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淋,防止产品受潮、结块和变质。在储存过程中,要注意定期检查产品的质量状况,及时处理出现问题的产品 。
Copyright©2025 Hongxinhuanbao.com
泰安宏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鲁ICP备14020047号-7 技术支持:飞讯网络